3月7日,江苏卫视对江苏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进行了报道。江苏省政协委员、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朱绍玮参加了会议,并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题作了发言,得到江苏省委李强书记的高度认可。
朱总裁发言内容如下:
江苏“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简称“一中心”)。目前,我省科技新兴产业“大而不强”、缺少科技创新具体抓手问题比较突出。为此,建议发扬研制“两弹一星”的魄力,采取攻克“航空发动机”的模式,集全省之力,在南京江北新区高品质建设汇聚全球高端人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简称“核心区”),以此为抓手提升“一中心”国际影响力。
一、建设核心区的必要性
(一)没有核心区就难具“全球影响力”。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以及上海、深圳是公认的科技创新典范,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创建了具有实体性质的科技创新核心区。我省“一中心”建设采取“整合优势资源,全省分散布点”的方案,如果仅将资源简单整合,是不可能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目标的。核心区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一中心”的必要条件。
(二)核心区可极大提升“一中心”建设水平。核心区可利用高起点平台和创新政策优势,在全球吸引、配置和集聚优质资源,确立技术引领和市场主导地位,率先具备“全球影响力”。其建设经验可发挥示范效应,刺激带动周边地区高层次发展,形成核心区与周边地区互为支撑、合作共赢的局面。
二、建设核心区的可行性
(一)江北新区具备建设核心区的条件。江北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享有众多政策利好,南京将举全市之力建设江北新区。借此契机,将核心区纳入江北新区总体规划,建设能带动本地区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核心区具有可能性。同时,江北新区地处省会南京,坐拥行政区位利好,有高新区做基础,以及众多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群为智力支撑,建设核心区具有合理性。
(二)集聚优势资源助推核心区建设。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优势,集聚南京高校、科研院所特色专业和强势学科,在核心区建立分校或分院,建设先进的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将核心区与江北新城融合发展,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配建学校、医院、商业区、住宅区和休闲场所等生活设施,将核心区建成宜居、宜工现代化“科技生态新城”。
三、建设核心区的建议
(一)组建核心区建设团队。成立核心区建设领导小组,省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组员,赋予核心区相应的管理权限。下设核心区建设指挥部,全面负责核心区建设具体事务。另设“核心区建设技术委员会”,负责评定、论证核心区产业科技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二)做好核心区顶层设计。制定核心区建设方案,形成“1个核心区+N个分布区”格局,按照20年或更长远的规划做足准备。瞄准全球高精尖前沿学科,以软件、电子信息、卫星导航应用、通信与网络等南京优势产业为基础,引入大数据、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根据轻重缓急分期推进。创建“创业团队+创业导师+孵化器+风险投资”创业生态链,打造集人才、科研、金融、创新产业链、全球化高端资源配置等高规格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小科技”向“大科技”转变。
(三)创新核心区发展政策。实施“聚才战略”,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的创新人才格局。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优化政府资金引导使用方式,用财政“小资金”带动社会“大资本”多元投入。健全核心区创新政策审查机制,按照“不抵触宪法、不违反规律、不阻碍创新”的原则,对相关政策进行梳理、修改完善或废除。
(四)将核心区建成江苏新名片。将核心区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经济支柱,成为江苏的“硅谷”和南京的“中关村”,生产率达到世界前列,科技贡献率2020年达到65%以上,进一步提升“一中心”产业科技创新效益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