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40年·见证:在改革道路上每天前进1毫米

2019-09-11
       从一家员工不足百人、产值不足3000万元的省级科研院所,成长为一家员工逾万人、年营收超过65亿元、在全球30多个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在50多个国家开展项目的跨国企业,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交科)经历了整整40年的砥砺攻坚。

      谈及这40年,苏交科董事长符冠华说:“很幸运,我们的企业与改革开放同龄,全程参与了一个行业的开拓、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腾飞。”
与改革开放同龄 与行业发展同频
      1978年5月15日,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苏交科前身)成立于南京。

      交通运输行业一直走在改革前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我国公路交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重要发展规划的出台,不少省(区、市)的重点干线公路工程相继启动。作为省级重要科研院所,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先后参与了沪宁高速公路、沪宁二级路等重要公路项目的规划设计,在技术研究、道桥检测、工程咨询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淀,逐渐走在了国内交通科研院所前列。

      虽然发展成效显著,但在符冠华看来,由于种种原因,那时不少科研院所的发展离国家期望、行业需要还有距离,成果不丰富、体制机制僵化、员工老化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转机,起于2000年。当年9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省科研机构改革转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等26家省级应用类科研院所被列入转制大名单。

      “基于单位‘平稳’发展的考虑和对改制后发展的困惑,当时我们26家科研院所的院长都在意见书上按了手印反对改制。”符冠华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打破固定思维绝非易事。

      然而,要突破发展的樊篱,改革势在必行。经过两年坚持不懈的摸索,身为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院长的符冠华,带领员工逐渐厘清未来发展思路。面对民营企业和混合改制两种方案,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组织全体员工投票,78%的员工选择了前者。2002年,在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省属科研设计院所中,该院成为第一家由事业单位改制的全体员工持股的科技型民营企业。

      “当时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一下转变为民营企业,跨度和风险还是非常大的。人员怎么管?薪酬怎样定?市场如何闯?这些都是挑战。当时我们定下了‘在改革道路上每天前进1毫米’的信念,来迎接这些挑战。”符冠华说,那是一段艰辛而有趣的日子。
新疆克塔二标项目组与风雪共舞
   
      艰辛,来自改革带来的压力;有趣,源于苏交科人面对困难时的乐观。

      随后,苏交科在经营理念、现代管理制度、市场开拓、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逐步向现代企业迈进。

      “很幸运,苏交科的发展处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大建设时期,时代给了我们学习的契机,以及犯错的机会、纠错的时间。”符冠华告诉记者,2002年至2008年,苏交科一直处在探索、学习的状态,先后邀请国际著名战略咨询公司梳理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明确使命愿景。同时,积极调动员工为“苏交科现在在哪,未来想去哪,怎样走向目标”等发展命题寻找答案,企业从内至外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2012年,苏交科步入发展新阶段——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为了契合上市公司更加严格的要求,苏交科确立了以行业、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资本运作将企业打造为全球先进工程咨询公司的蓝图。

      是年,苏交科正式发布内部研发制度,初步搭建起内部研发体系。依托“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役长大桥梁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首的20多个科研平台,多年来累计开展内部研发项目500多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

      随着企业自身能力的逐步提升,苏交科开始布局海外市场,2016年完成了对西班牙知名咨询企业EPTISA的跨国并购。同时,为了更加有效支撑全球化发展战略,苏交科与IBM公司达成合作,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制IT战略规划。
符冠华
 
明晰发展战略 直面成长之痛
 
      “企业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从事业单位到民营企业,再到上市公司,苏交科的发展思路正好契合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符合国家发展的方向。”

      摸着石头过河,回顾40年,符冠华深刻体会到企业的发展高度与战略深度密不可分。在改革发展历程中,企业会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和突如其来的挑战,清晰的战略是企业稳步前行的重要前提。

      2002年改制后,苏交科引进国际先进管理咨询公司对企业进行战略体系和人力资源体系设计,建立了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广阔的市场蕴含着众多发展机遇。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苏交科增加业务门类,完善全国市场战略布局。2012年上市之后,苏交科加快投资重组,先后战略联合了杭州华龙交通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甘肃科地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公司,不断补齐短板。

      为使发展战略顺利落地,苏交科构建起科学的内控体系,帮助公司提前预警自查自纠,及时防范各类风险,改进管理水平。

      “40年来,我们一直有个好传统,就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发展难题,全体苏交科人总能与企业一起面对,化解风险。”符冠华拿着一本《苏交科成长之痛》告诉记者,“我们每年都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然后集结成书,对企业来说,这都是宝贵的财富。”

      今年,苏交科还完成了新一届董事会选举。新一届董事会由7人组成,其中3人为内部董事,4人为独立董事。由此,苏交科成为A股首家独立董事人数超过内部董事人数的上市公司,让独立董事发表意见,促进苏交科更加健康、开放、规范地发展。同时,苏交科推出了事业伙伴计划,在资本市场首次推出兼具激励作用和深化公司治理的创新管理计划。

      40年来,合着改革开放的铿锵节拍,苏交科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璀璨篇章。由于始终坚持在大交通领域工程咨询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目前苏交科已形成了以公路、市政业务为龙头,带动水工、轨道等大交通领域相关业务发展的格局,同时提供投融资、项目投资分析、规划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工程检测、项目管理、运营养护、新材料研发等全产业链服务。

      梳理苏交科数十年的发展经验,符冠华认为,企业快速发展除了正确的战略大方向,还得益于持续改革创新激发的内生动力。

      “从2004年有了明确的企业使命之后,企业就一直没有离开改革创新这四个字。无论技术创新还是管理模式创新,都是在努力为客户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也力争通过解决难题推动行业进步。”符冠华说,未来,改革创新仍是苏交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以此为助力,苏交科将积极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理念,充分发挥既有的全产业链优势,持续完善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能力,积极推动全过程咨询业务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全球化工程咨询服务平台。

      “这是我们企业的使命和愿景,也承载着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南京河西新城现代有轨电车
 
服务国家战略 贡献中国智慧
 
      “40年来,我们总是在不断的选择中证明所走的路是正确的。”符冠华说,虽然苏交科的改革之路并不平坦,但从未走过弯路,因为面对每一次重大抉择,苏交科总会站在行业、社会、国家的角度去考量。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苏交科的发展布局更加契合国家战略,积极投身交通强国建设,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从业务模式、技术话语权、咨询理念等方面全方位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提升中国工程咨询业的国际地位。

      “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近年来我国工程承包商对外投资额持续增长,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当我国习惯遭遇国际惯例时,容易‘水土不服’。如果有一个对当地十分熟悉且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国际工程咨询顾问,又有一个长期和中国承包商协同作战的中国合作伙伴为中国工程承包商当好参谋、帮其规避风险,那么海外投资与发展的成功率无疑将大大提高。”在符冠华的规划中,苏交科将与海外子公司联合打造高端工程咨询服务平台,整合全球化资源,结合本土化服务优势,为“走出去”的中国工程企业、承包商提供从前期咨询到后期评估的“一条龙”服务。

       改革,使苏交科人的智慧和才华不断释放。
 
      符冠华告诉记者,“走出去”的过程中,苏交科也在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特点,积极加强智能交通方面的改革创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交通等新技术向传统交通行业全面赋能。

      今年4月,苏交科携手甲骨文、德勤两家全球领先企业级软件提供商和管理咨询公司,正式启动了CloudJSTI(全球统一运营平台)项目。该平台建成后,苏交科分布在全球的近万名员工将同步共享集团最佳管理实践,更快速响应和服务客户,实现主数据统一,共用一套管理语言。通过大数据驱动,苏交科也将实现市场分析、业务管理的全面数字化。

      在符冠华看来,平台支撑、中心赋能的管理系统非常值得我国工程咨询企业借鉴:“改革开放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分工和竞争提供了更多可能,我们只有抓住这些机会,不断实践、不断试错、不断纠偏,才能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
绵茂路项目组穿越无人区